2014年4月11日
歸真反璞 終身不辱 (明倫月刊)
歸真反璞 終身不辱
─── 顏斶與齊王的對話 ●林玨儀
《戰國策》記載,齊宣王召見高士顏斶說:「顏斶到我面前來。」顏斶也說:「大王到我面前來。」宣王很不高興。左右侍從說:「大王是國君,你顏斶是臣子,大王命令你到他面前,你也叫大王到你面前 ,可以嗎?」顏斶說:「我到大王面前是趨炎附勢;大王到我面前是禮賢下士。與其使我顏斶趨炎附勢,不如使大王禮賢下士。」
宣王憤怒的變了臉色,說:「是王尊貴呢?還是士尊貴呢?」顏斶說:「士尊貴,王不尊貴。」宣王說:「可有什麼理由?」顏斶答道:「有的。以前秦國攻打齊國,下令說:『有敢在柳下季墳墓五十步內採柴的人,一律處死。』另一個命令說:『有能得齊王頭的人,封萬戶侯,賜黃金兩萬兩。』由此看來,活王之頭,還不及一個死士的墳墓呢!」
宣王說:「唉!君子那能怠慢呢?是我自取其辱啊!請您收我為弟子,您跟我在一起,吃的是牛羊豕,出門乘車,夫人子女穿的是華麗的衣服。」
顏斶辭謝宣王,說:「玉生在山中,一旦截斷就破碎了,雖不是因此而不寶貴,卻失去了玉的本來面貌。士人生在鄉野,一旦被推選走上利祿之路,也不能不算是尊貴通達,卻失去了士人的本真。顏斶情願飢而後食,就像有肉吃一樣;緩緩步行,就像有車坐一樣;無罪就像有了富貴;清淨自守,循理依德,自有陶情的樂趣。」說完拜了兩拜,辭別而去。
君子說:「顏斶可謂知足之士!回歸本真,如同美玉回到太璞,終身不受恥辱。」
自性的本來面貌就像太璞一樣,不鑿工斧,卻圓滿具足。當被一些想法刻畫出形體,雖然能突顯出獨特性,卻被限制在一個小小的軀殼中,心也變得狹隘了。顏斶的德性就像太璞,純淨純善,因為他很清楚自己追求的是什麼,不是功名利祿,不是榮華富貴,而是回歸本真。
顏斶是一個有德行的君子,為何不留在宣王身邊輔佐政事?因為一個人過著簡樸的生活,內心安定,肯努力。富貴通達了,接觸花花世界,容易沾染上許多惡習,或是受到損友的誘惑,加上環境的影響,心容易動搖,是很難保有德行的。
所以君子不求物質上的滿足,因為他們明白世間一切事物無法常久。唯有德行馨香永恆,心無論在何處,都不會改變,柔和對待萬物,憐憫執迷不悟的眾生,發揚德行,這是君子可敬可貴之處。
君子知所進退,他是有選擇性的,德行中所蘊含的智慧,讓君子明瞭有所為,有所不為。有德之人在國家安定時為官,輔佐國君;國家混亂時退隱,不與人爭。在一般人看來,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:為何要放棄職位、功名利祿?爭贏了,可能就是宰相、一國之君啊!但是君子寧可過著樸實的生活。君子可貴之處於此,順應時勢,衡量自己的能力,去做最適當的事情,進則兼善天下,退則獨善其身。
顏斶是戰國時代的人,當時局勢混亂、紛爭擾攘,眾生企求的是和平安康,所以他辭謝了宣王的美意,選擇回鄉隱居,也為世人做了一個極佳的典範── 淡泊名利,與人無爭、與世無求。而這樣的獨善其身,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兼善天下。
錄自:明倫月刊資訊網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